close

2019-03-05

我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所愛「閲讀」。
它一路領我走向更純屬更深的境地。

2019-03-05 (1)

在這本《走路,也是一種哲學》書內的其中一個章節,對於梭羅有很多層面的述說。哇,非常吸引像我這樣喜歡走路又愛聯想的人。確實讀後,從裡頭體會不少。

除了我們所熟知的《湖濱散記》外,他還著有一本關於走路的哲學撰述,書名就叫《走路》(walking) 。

作者特別提到,梭羅當時處於十九世紀大量生產經濟模式興起,完全資本主義開始盛行的時代....他預知人類將無止境地追求利潤,而大自然將淪為利益工具,遭受嚴重破壞。

因此,梭羅提出一套「新經濟」理論。這套理論的原理很簡單:不要再問從事這個活動會帶來多少錢,而要問從事這個活動會耗去多少純粹生活的時刻。

作者還說:「梭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演示論點的形式,因為他非但沒有避談計算這件事,反而執意把計算推演到底。他不是說:我們要拒絕以量為依歸的經濟計算,而該追求純粹的質。

作者在文中論及:「工作可以產出財富,但也可以製造窮困。這裡所說的窮困不是富裕的相反詞,而是指富裕的互補物。」又在另一段説明:「節約不盡然是苦行僧式的刻苦。我的意思是說,刻苦的概念必然包含抗拒豐饒的誘惑:拒絕太多食物、太多富足、太多財物、太多享樂。」

2019-03-05 (2)  

梭羅喜歡走路,他曾寫過:「我把我所看到的都變成我的。」換句話說,走路時累積的資本宛如色彩繽紛的情感和陽光燦爛的記憶,足以陪伴我們度過嚴寒的冬夜。我們的寶藏,我們的真正資產,是我們接收到並保存在心中的事物徵象之總和。

非常感同深受梭羅的這句話:
「我總喜歡回歸我心中那些畫面。那是永恆的財產,與人世浮沉完全脫鉤,我把它珍藏在旁,以備不時之需。」

以上,記錄了書中不同片段的話語,也是我個人在讀的當下非常有感的句子。


2019-03-05 (3)

確實,我們活著,求生存是理所當然的。而為了要生存,就必須為每日的生活打點。這就是現實,誰也不能迴避不看。有的人,沈迷於金錢的堆曡,有錢萬事足。
有的人,更看重心靈層面的提升。終究,腳步不一,各自有命。而人生,只有一回。卻都是每個人都相同的。

前陣子,讀到李進文的一篇文字,哇,有幾段我個人特別喜歡。用材料來比喻「初心」。而初心,永遠是新鮮的。是的,人生一路,是一步一腳印,一日又一日。如何相待,就如何久遠。

以下記錄這兒:


〔剩下的〕李進文

不成為剩下的菜,那註定變味。要成為最初的材料,材料是初心,即便剩下一些些,善用一些些新鮮的,新鮮的就是健康的。
 剩下的,是生命中可收錄、也可不收錄,一開始,人生就是多出來的,每一天是多出來的一天,沒什麼好損失、好擔心的。
  滿滿領受一天,過去以來剩下的這一天,例外或意外的這一天,怎麼相待就怎麼久遠。

2019-03-05 (4)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ch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